近年来,桐城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,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“礼让和谐”精神注入基层治理,形成了以“源头治理、多元共治、和谐共享”为体系,以“信访不上行、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”为目标的枫桥经验“桐城模式”——新时代“六尺巷工作法”。
党建领事聚民心
该市建立市党政“一把手”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“双组长”的体系,近年来,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政法重点工作报告40多次,研究解决政法实际困难近20件。
【资料图】
压实主体责任,构建“三级书记一齐抓”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和责任体系,将平安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党建发展综合考核、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,和村(社区)书记、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的待遇以及荣誉挂钩。2022年,全市平安示范村创建达标率超过96%。
财政预算充分足额保障工作经费,全市共投入4亿余元用于综治中心、“三防”和基层庭所队等基础设施建设。乡镇政法委员专职比100%,全面落实政法工作津贴。
礼让和事润民风
在公园、广场、景区等人员易聚集场所建设六尺巷文化墙,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“微宣讲”,形成六尺巷文化元素全覆盖,在全市上下营造“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、遇事懂得礼让道理、处处彰显和谐精神”的浓厚氛围。
在村组全面推行“一约四会”制度,将六尺巷文化中“和为贵”的处世理念、“谦和礼让”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其中,引导、规范村民行为,让干事创业、做人处世有尺可依、进退有据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。
在全域村(社区)全面推行治理积分制,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立“积分超市”,将平安建设、见义勇为、邻里和睦等作为“正向积分”,将违法、失信、缠闹访等列入“负面清单”,辅以城乡公交、健康体检等“1+12”项政策福利支撑,引导村民嘉言懿行,自觉养成向上向善的行为习惯。同时,积极探索联户联信机制,原则上以同一居住单元为单位,10户至20户居民户自愿组合、相互约束,守信共同加分、失信共同减分,引导居民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提高,不断提升社区文明和基层治理水平。
村民说事畅民意
组织党员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乡贤、“五老”人员、村民代表、法律明白人等组成“村民说事会”,确保自治类、法治类、德治类都有代表参与。
推行“说、商、办、评”四步法,让村民上门说、现场说、定期说,及时厘清群众关切的民生、经济发展大事和邻里、家庭纠纷的小事,通过有事敞开说、遇事多协商、大事齐心办、成效众人评,真正实现“村民的事情自己办、众人的事情商量着办”。
建立说事事项、商议情况、承办责任、办理结果、满意评价“五个清单”制度,逐一跟踪督办、事后回访,落实闭环运行、销号管理,确保件件落实、事事满意。该市创新村民说事经验做法在全省总结推广。
多元解事化民忧
深化“六尺巷调解工作法”,运用“听、辨、劝、借、让、和”“六步法”,通过“倾听诉求—辨明是非—劝解疏导—借古喻今—互谅互让—握手言和”,实现诉前调解规范化、情理化,推动案结事了人和。2022年,法院受案同比下降15.61%,结案率同比上升8.5%。该做法获评“安徽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事件”“全省十大改革案例”。
创设“631”分级化解机制,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按照本地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别、紧急程度、发展势态,将占纠纷总量60%的一般矛盾化解在村级,30%的重大矛盾化解在镇级,10%的疑难复杂矛盾化解在市级,构建自下而上、逐级消化、有效衔接的调处化解新格局,确保所有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县域。
依托县级综治中心,充分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、矛盾纠纷调处中心、诉调对接中心和“N”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资源力量,在县、乡、村三级综治中心全面设置“六尺巷调解工作室”,横向联通各部门、纵向打通各层级,集接访、调解、仲裁、诉讼、法律服务、心理咨询于一体,构建起“多中心合一、一中心多用”的一站式、一揽子、全链条的为民解忧平台。2022,桐城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8.8%。
网格管事惠民生
按照“网格化管理、小单元作战”模式,以300—500户为一个网格,30—50户为“微网格”,构建“党组织+网格长+政法干警+住户”的全科网格治理模式,实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。
全面推行“政法干警进网格”,常态举办“周三有约”活动,严格落实重点人员、单元长和联防长、两代表一委员、投诉举报群众、特殊困难群体“五个必访”,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宣讲、治安隐患整治、矛盾纠纷化解和社情民意收集。
组建“一员两长”队伍,以责任网格为单位选聘专职网格员,城区以楼栋为单位选聘“单元长”,农村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选聘“联防长”,目前,全市已选聘网格员1120名、“两长”7258名,在平安建设、扫黑除恶、基层治理、文明创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,成功实现“需求在网格中发现、资源在网格中整合、问题在网格中解决”。
群力防事护民安
开发“文都e家”社会治理平台,以党建工作体系为脉络,制定90项城市管理巡查标准,全面整合辖内“人、地、事、物、情、组织”等治理要素和资源,实行可视化和全流程动态管理,配套建立“街道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,公安、城管、住建等22个部门联勤联动,平台运行以来,全市已整合全域数据信息32万余条,累计上报事件17万余件,办结率达99.3%。
采取“政府主导、企业主建、部门联动、以建促用” 建设模式,率先推动“雪亮+平安乡村”建设,积极打造“升级版”,拓展森林防火、秸秆禁烧、防溺水等功能应用,聚焦交通复杂路段、治安薄弱部位、人员密集场所等,新增视频监控点位2万余路,构建起城区有“天网”、农村有“雪亮”、农户有“慧眼”的三位一体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。近年来,通过视频监控协助破获刑事案件90余件、治安案件130余件,帮助寻回走失人员40余人。
统筹优化各类群防群治力量,网下组建由社区党员、商户、学生家长、安保人员、公交车司机等各行各业4600余人、网上组建3.5万余人的“文都义警”队伍,围绕商业街区、校园周边、公园、广场、交通枢纽等五类重点防控区域,分时段常态化开展巡逻防范,构筑起“75万人民创平安、文都处处享安全”的坚实防线。(彭旵生 袁光)